茶道與禪-看茶如何融入佛道思想

清蓮壺與梵葉茶

“自古高僧愛鬥茶…”

星雲大師說:早在四千多年前,嘗百草的神農氏就發現了苦茶這種植物,但先是以茶為藥,後來才作為清熱解毒的飲料。三國時,華佗在《食論》中已提到“苦茶久食益意思”。三國兩晉時,不但民間已有飲茶習慣,並逐漸傳入宮廷。宮廷以茶待客,始自吳末帝孫皓。至唐,飲茶的風氣更盛,這是由於僧人坐禪,以此醒神而驅睡意,此後轉相仿效,遂成風俗,並影響到京師和全國各地,道俗皆飲。

《唐書》上說,唐朝的陸羽,嗜茶如命,他用了畢生精力專心致志地探索茶的源本、植制、採造方法、工具,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茶葉科學家,並寫了一部研究茶的專書《茶經》,分為三卷,集中了中國長期經營茶樹的實踐經驗,內容豐富,見解精到,光是烹茶用的器具,就記載有二十四種。

公元828年,朝鮮從中國引入茶籽種,種植茶樹,從此有了韓國茶。1657年,法國醫生著文,把中國茶葉叫神草,說可以和聖酒仙藥相媲美。1684年,印尼從中國輸入茶籽,開始種茶。19世紀,錫蘭、印度、越南和俄國,也輸入茶籽種植。現在錫蘭和印度的紅茶,舉世聞名。20世紀,馬來西亞、緬甸試種茶樹也很成功。

止靜

佛教僧侶以坐禪修定為常課,坐禪要求止靜斂心、集中思維、專注一境,以達到身心輕安、觀照明淨的境界。不過,長時間的坐禪很容易使人昏沈疲倦,這與不得散心動搖、傾斜委倚,更不能昏沈做夢、臥床睡眠的靜坐要求是相違背的。因此,為了消除昏沈,補充水份,具有提神醒腦功效的茶,便自然成為僧侶們最理想合適的飲料,而飲茶在寺院中也就日益興盛,並廣為傳播開來。自古禪者不但將飲茶視為修行之需,更以此傳達禪機妙用,

開悟

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,故有茶的祖國之譽。茶在華人的日常生活中,佔有極重要的份量,所謂開門七件事——柴、米、油、鹽、醬、醋、茶,茶與民生日用關係的密切,由此可見一斑。華人重視品茗的藝術,客至必以茶示敬。而此飲茶的茶藝,於唐代由日本僧人傳入日本,日本人將飲茶之道加上人生哲理,以茶的安和特性,配合供茶禮儀、藝術欣賞,成為茶道。

有名的唐代趙州禪師,有人去參訪他,問他:“如何是道?”他說:“你去吃茶。”你問如何開悟?他也叫你“吃茶去”。什麼是道?什麼是悟?一律“吃茶去”。這是說明,茶道中蘊涵禪機無限,所以喝茶,要喝清涼之茶、平和之茶、禪味之茶、無心之茶。所謂“無心之茶”,裡面包羅萬象,柳綠花紅,另有一番世界。

而作為一般人來說,在我們忙碌的生活中,若能有片刻心無閒事,坐著看書,手中又有一杯好茶的話,那真是“浮生樂事此為最,品茶論典滿室香”。

上茶

喝茶的意義是什麼?四點分享:

一、泡茶之心:當我們興起喝茶的念頭,隨手泡一杯茶,當下不會有太多、太大的貪念,既不想要升官發財,也不會希求世間給我什麼,只想喝一杯清茶,可以疲勞盡除,妄念息下,悠閒自得,就已經心滿意足。假如偶爾三五好友,相約喝茶聊天,所費不多,談不上浪費,也不會暴殄天物。大家在茶敘之際,彼此談心論道,交換意見,豈不快哉。

二、沏茶之情:當我們準備泡茶時,先要準備好各種茶具,並且小心翼翼的把茶壺、茶杯洗淨。當開水煮好沏茶時,算好人數,茶葉要適量;此刻的心情,最能體會開水的可貴、茶葉的美味、茶具的珍貴,所以沏茶時,人性的真情流露,至為難得。

三、茶具之周:過去古人喝茶,講究喝茶之道,並不像今人這麼簡化。根據大陸西安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文物,當中有許多茶具,都以黃金為材質,且經巧匠鑄造;中國的茶具之精美,可以表現族群的層次。今日宜興的紫砂茶壺,在世界茶具之中,堪稱一絕。尤其中國人品茗,不只是茶具講究,連泡茶的技術、程序,都有學問在,都讓人感到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。

四、飲茶之地:華人喝茶,不但講究茶具的精美、茶葉的品質、泡茶的方法、上茶的禮貌,尤其喝茶的地方也十分考究。喝茶之地,不只有茶樓、茶館,文人甚至盪舟水上,或在湖水之濱、亭臺一隅,大家聚會喝茶,吟詩作賦,享受浮生半日閒。另外,一些鄉村老農,選在大樹之下,三五鄰居,一邊喝茶,一邊下棋,或是閒話家常,這種享受喝茶的人生樂趣,實非今日流連在舞廳、酒家之人所能體會。

生活

茶還有禪之味;喝茶,不但要喝出道來,喝出慧來,尤其如果能夠喝出禪來,喝出悟來,那就更奇妙了。禪門裡,對於前來參學的學僧,都叫人吃茶去、洗碗去,或者是掃地去。意思是說要你不要離開生活,在生活裡悟道。人離開了生活,哪裡有道?哪裡有禪?生活裡有禪,平常心裡就有道,在穿衣吃飯的平常生活裡才好修行。

喝烏龍茶有什麼好處?10大好處盤點

高山烏龍茶葉特點,風味介紹與好處

高山春茶和高山冬茶比較

發佈留言